今天是:

音乐律动在听觉训练中的实践应用

时间:2013年08月28日  信息来源:聋康网    录入:毛毛虫

 

帮助听障儿童开口说话、学习沟通交流,使他们的学习生活越来越接近普通人群,是康复师、家长明确的目标,也是一个需长期探讨的课题。越加科学先进的助听设备,日趋纯熟的康复技术,为听障儿童能够聆听生活,享受音乐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听觉康复训练的内容,不仅能让听障儿童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达到听觉康复训练的目的。

案例分享

一、实施年龄:3-6岁

二、活动类型:集体活动(师生比为1:3,2名老师,6名学生)

三、活动计划:3个主课时

四、活动准备:

1.听觉技能基础:学生已分别完成听觉察知、分辨、识别的基础技能训练

2.音乐乐曲:

《中国功夫》(音乐属性:正性音乐;音乐节奏:2/4拍)

《小星星洗澡》(音乐属性:负性音乐;音乐节奏:3/4拍)

3.VCR:功夫熊猫的动画片断;视频《小星星洗澡》

4.乐器:小鼓、铃鼓、碰铃等打击乐器

5.其它表演用具

五、活动目标:

1.察知:在音乐活动中,可察知音乐的开始与结束

2.分辨:听音乐,可感知2/4拍、3/4拍的音乐节奏特点,可分辨2首音乐乐曲的不同

3.识别:在音乐活动中,可正确识别听到的音乐是哪一首,并可做出相应的律动

4.节奏:能跟随不同节奏特性,在肢体上有不同的节奏感知

5.运动协调:对音乐活动中的律动,基本能模仿,并动作协调

6.情感感受:在律动互动中,感受《中国功夫》的精神有力、感受《小星星洗澡》的柔美可爱

六、活动过程:

第一主课时:《中国功夫》

1.导入:播放《功夫熊猫》的动画片断,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引起幼儿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学一学VCR中,熊猫的功夫动作。

分层目标实现:第一层次幼儿:“想一想,熊猫会做哪个功夫动作?”;第二层次幼儿:可将VCR定格,让幼儿模仿。

3.引导并引用幼儿感兴趣的功夫动作若干,大家一起练一练。

4.听鼓声节奏,感受“强、弱”的2/4拍音乐节奏。听鼓点做动作(强拍即动作,弱拍即保持)。

5.听《中国功夫》(音频),做动作。(强拍处,可辅以鼓点作提示。)

6.延伸:可有计划地在早操或课间操时间加强练习。

活动反思:

(1)该音乐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尤其是小男孩们。因此,对某些性格相对较为软弱的男孩子,在情感上有正面引导的作用。

(2)老师教给幼儿的预设 “功夫”动作,可从手、臂、腿的举、推、握、蹲、踢等大肢体运动考虑设计。

(3)结合引用幼儿自创的“功夫”动作时,可从安全、趣味、协调等方面考虑引用。

(4)听到该音乐中,鼓点密集的间奏时,幼儿随即更换动作,是对幼儿听觉注意、听觉记忆的听觉监听功能的锻炼。

第二主课时:《小星星洗澡》

1.导入:老师模仿洗澡的动作,猜一猜老师在做什么?引出“洗澡”,引导幼儿说一说“什么时候我们要洗澡”、“为什么要洗澡”、“你是怎么洗澡的”……

2.播放《小星星洗澡》的VCR,引起幼儿注意与兴趣

3. 老师示范动作,幼儿模仿。(该律动根据言语促进治疗法中的“呼吸放松促进治疗法”的步骤原理改编,其中融合了如呼吸放松法、哈欠-叹息法、唱音法等促进治疗法。如,“呼吸放松训练”:伸臂向前、向上、向后等方向;哈欠-叹息法:双手在胸前做洗澡的动作,同时发“hahaha、hahaha”;唱音法:伴随动作,有节奏地说“/a/、/i/、/u/”三个核心韵母。在幼儿尚未达到正确的腹式呼吸方式时,可围坐成半圆形。可达成正确有腹式呼吸方式时,可围站成半圆形。)

4.播放《小星星洗澡》的音乐,敲击铃鼓,帮助幼儿感受“强、弱、弱”的3/4拍音乐节奏。(强拍敲击铃鼓边缘,弱拍抖动铃鼓)

5.延伸:可有计划地在早操或课间操时间加强练习。

活动反思:

(1)在音乐开始时,设计“睡觉-唤醒”,即前奏(八音盒声音)为“睡觉”,第5小节开始为“唤醒”,第9小节开始动作。此为对幼儿听觉注意的训练。(唤醒时的动作——揉眼睛、伸懒腰。这时,老师可以说“起床啦!”以提示不能识别的孩子。)

(2)在结尾处,幼儿作“睡眠”状,监听八音盒声音的结束,迅速睁开眼睛说“没有了”,不提前,不落后,是对声音的开始与结束有较好的反应。

第三主课时:

1.设置“小舞台表演”的场景,引导幼儿进入该情境。

2.老师扮演主持人报幕,请“小演员们”听一听下一个节目是什么。播放《中国功夫》或《小星星洗澡》的音乐,请幼儿识别。

第一层次幼儿:鼓励,并确认识别正确;第二层次幼儿:辅以打击乐器的鼓点,以作提示。

3.识别确认后,大家一起听音乐做表演。(请第一个正确识别出来的幼儿到前台做小老师,带领其它小朋友一起表演)

4.请“小演员”分别表演,听到哪个音乐,便表演哪个律动。(老师随意播放两个曲子,并随意切换)

5.给小演员们“颁奖”。

活动反思:

(1)对于初次尝试该音乐活动的幼儿来说,会表现得害羞、不确定、不自信,应多鼓励,并视情况给予适当的提示。

(会有三种情况。完全能识别:表现为听音反应迅速,一听到音乐,马上能识别出是哪个曲子,能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表演,并基本能跟上节奏,老师偶尔需要提示明确一下节奏;基本能识别:表现为听到音乐,能正确识别出来,但不确定,会尝试做一下曲子中的代表动作,好像在问“是这个吗?”这时,老师需要及时肯定,并给予鼓励,带领其一起律动;不能识别:表现为只是听到音乐,不能识别是哪一个。老师可用打击乐器做节奏提示。)

(2)对能正确识别,但仍不确定的幼儿,应及时鼓励。

(3)在活动初期的识别,可由辅课老师辅以打击乐器的鼓点,以作提示,降低强度。

六、分析与建议:

(一)音乐的选择:

1.在尝试音乐活动用于听觉训练的初期,可选择如“正性音乐VS负性音乐”,差异较大的音乐。

2.在幼儿逐渐适应该教学法后,可选择同种属性,但演奏器乐、演奏方式等差异较大的音乐。

3.无论哪种属性的音乐,均需选择节奏明显的音乐。

(二)难度加强:

1.声音强度:可通过音量大小的调节,锻炼幼儿听取小声的能力,以及对小声注意力的关注。

2.声音内容:可通过选择音乐属性相近的乐曲,锻炼幼儿识别较大差异、中等差异、较小差异声音的能力。

3.声音数量:幼儿熟悉该种教学方式后,可多个项目同时进行,轮番更替,随时切换。

(三)不可忽略的个别化差异:

由于每位幼儿听力补偿效果不同,故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必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在音乐活动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该影响因素,制定分层目标,不可对幼儿的要求一概而论。

(四)与个别化康复的沟通协调:

将幼儿集体音乐活动的表现反馈给该幼儿的个别化康复听觉康复师,以期在个别化康复训练中,进一步加强完善该方面的技能。如对音乐的开始反应慢,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测听力补偿效果,是否需要调机;不能感受节奏,是否需要加强时长、强度、频率等项目的训练;不能分辨乐曲,不能确认乐曲,是否需要进行识别训练……

TIPS:

听觉康复的内容:

听觉康复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听觉理解。各阶段的目标与内涵各不相同。

听觉察知的内涵是感知声音的有无,培养有意识聆听声音,进行听觉察知训练的作用是提高听觉反应速度,增强听觉敏感性;

听觉分辨的内涵是判断声音的异同,区分不同的声音的能力,这个阶段是大脑真正认识声音的开始,学会比较;

听觉识别的内涵是指出已知的声音,明确声音的特性,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帮助孩子分析细节的差异,并整合为总体的特征;

听觉理解的内涵是实现音义的结合,真正形成声音的概念,它需要听、视觉与动觉等能力的整合。

音乐的分类与训练方法的选择(注:这部分内容引自华东师范大学金野教授关于“可视音乐治疗”中对音乐性质类型分类的阐述):

人们对音乐的情感反应,大体可以分为愉快、平静、悲伤三种类型。在训练中,我们将这三种音乐类型分成:正性(+)、中性(0)、负性(-)。

正性音乐,节奏明显,速度快,让人听起来感觉刺激、情绪激昂、充满活力。较多使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比如进行曲,就是典型的正性音乐。

中性音乐,节奏平稳,速度适中,旋律流畅,让人听起来高雅、悠闲、柔和、平静、放松。较多使用弦乐器、木管乐器。中性音乐的曲式风格较为多样。

负性音乐,节奏不明显,速度缓慢,听起来感伤、沉重、苦闷。典型的负性音乐比如摇篮曲、小夜曲。

训练方法分被动与主动两种。主要看对象类型来选择被动还是主动。被动训练一般适用于自闭症、脑瘫等患者,主要通过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同时进行,达到训练目的。而对听障患者一般采用主动训练,即通过“拍手、打击乐演奏、律动等形式实现。)在听觉训练中,我们采用主动训练法,主要通过拍手演唱、打击乐配合演奏、音乐律动、音乐游戏等形式实现。

(作者:陆洋 编辑:毛毛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