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基础训练四辨别声音

时间:2013年05月20日  信息来源:互联网    录入:毛毛虫

 

1、“有”“没有”

目的:在认识声音的基础上提高判断声音有无的能力。

方法:

(1)妈妈快速敲鼓,使其面发出声音。

(2)爸爸示范,用食指指着耳朵仔细去听,当听到声音后,高兴地快速爬动,要求孩子在旁边观察。

(3)声音停止,爸爸停止爬动,同时失望地表达语言“没”或“没有了”。

(4)请孩子来当爸爸角色表演或三人交换角色进行。

(5)反复进行此游戏。

提示:

(1)听声音的角色可扮成小动物,以增强兴趣。

(2)孩子来听声音时,可分两步走,先看后听,即先看家长敲击物体发出声音,判断“有”或“没有”,选择“爬”或不爬,在完全理解以后再去用耳听,过 程同前。

(3)“有”或“无”声音之间的停顿时间要有变化,不要形成规律性。

效果:

A能准确判断有无声音,并正确选择“爬”或“停”。

B偶尔能正确判断有无声音。

C只能看着声源发声后去爬或停,不以正确地用耳听。

D不参与游戏。

2、开汽车

目的:通过游戏,提高判断声音有无的能力。

方法:

(1)爸爸妈妈示范开汽车,双手向前平伸,并握拳,同时将大拇指与小拇指伸直做开汽车姿式。

(2)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各自开着汽车向前行驶。

(3)爸爸模仿汽车发出“嘀嘀”声,妈妈要细致听,听到后应立即让开道,否则将被撞倒。

(4)这时爸爸在前,妈妈在后,妈妈发出“嘀嘀”声后,爸爸要仔细听,否则也会撞倒。

(5)被完全理解后,请孩子参与进来,注意一定要仔细去听。

提示:

(1)二辆车应在同一道路上行驶。

(2)发长音“di——”。

(3)如果有玩具汽车可推着向前行驶。

效果:

A能准确听到“嘀嘀”声并让道。

B偶尔回头看家长发“嘀嘀”声,并让道。

C只开汽车不听声音不让道

D只看家长开汽车自己不玩。

3、猫抓老鼠

目的:通过游戏,提高判断声音有无的能力。

方法:

(1)在纸上画一个弯弯的鼠尾巴,并涂上灰色或用灰布头缝一个弯弯的老鼠尾巴。

(2)将尾巴粘或系在孩子的屁股上当老鼠,走到穿衣镜前照一照。

(3)妈妈两嘴角处用黑笔画上向后的胡子,当作猫,或直接在纸上画一个猫剪下来粘在脸上。

(4)爸爸快速敲击鼓面,当有声音时猫跑着去抓老鼠,没有声音时,停止抓。

提示:

(1)抓到“老鼠”时假装给吃掉。

(2)没有声音时要求表达语言“没”或“没有”。

(3)家长注意在敲击物体时,除了发出声音外,还应有意用动作制造假相,不发出声音,让孩子判断有或无声音。

效果:

A能准确判断有无声音,并正确愉快地玩游戏。

B不对声音进行判断,只顾自己玩游戏。

C只能在看的情况下玩游戏。

D基本求参与游戏。

4、谁反应快

目的:通过游戏,提高判断声音有无的能力。

方法:

(1)爸爸和孩子相对坐好。

(2)妈妈快速地敲击鼓面,当有声音时,爸爸和孩子同时快速地用双手交替拍自己的腿部,当声音停时,停止拍腿,同时看谁拍得快,即看谁反应快。

(3)反应慢者挨罚,被刮一下鼻子一下。

(4)反复进行此游戏。

提示:可交换角色进行。

效果:

A判断准确,总不被罚。

B判断准确,但反应欠佳。

C不对声音进行判断,只乐于罚人。

D勉强进行游戏。

5、有无音乐

目的:通过感受音乐,提高判断声音有无的能力。

方法:

(1)妈妈在墙边站好,准备去前方5米左右拿放在小椅子上的礼物。

(2)当爸爸打开录音机放音乐,妈妈听到后立即向前跑,音乐停妈妈也停止脚步。音乐再响起,妈妈再跑,反复多次,直到拿到礼物。

(3)请孩子来当妈妈的角色,拿到礼物即为奖品。

提示:礼物可根据孩子平时的兴趣而选择,如孩子爱喝“乐百氏”,就可把“乐百氏”当礼物,且将礼物用干净手帕或布盖起来,以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效果:

A每次都能听到声音停止跑步。

B偶尔能听到声音停止跑步。

C没有声音也乱跑。

D只对礼物有兴趣,对音乐声无反应。

6、长短音

目的:听觉分辨长短的能力。

(1)钢琴、手风琴或者口琴

(2)金属哨

(3)长短不等 的纸条

方法

(1)妈妈选择能连续发声的乐器,演奏出长短不同的声音,爸爸做出聆听的样子,并让孩子模仿,引起注意。

(2)分别演奏长音,短音,出示表示长短的纸条,加深孩子对长音、短音的理解。

(3)遮住发音的,让孩子依靠听力判断声时的长、短,并用纸条或者手势动作表示。

(4)妈妈用手势或者纸条表示长、短,让孩子用金属哨吹奏出长音和短音。

(5)让孩子练习长、短的发音。

提示:应选择儿童比较喜好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能被孩子接受。

效果:

A能准确的分辨长短音

B对声音有反应,但对长短音常常弄混

C只愿敲声音,不愿听指令

D理解指令意义很困难

7、指令声(1)“起立、坐下”

目的:通过听指令声,听觉分辨长短的能力。

方法:

(1)妈妈示范,坐在椅子上。

(2)爸爸用力敲击乐器(如钢琴等),敲一下“咚--------”(长音)妈妈起立,敲一下“咚”(短音)妈妈坐下,

(3)让孩子来模仿妈妈听声音练习起立、坐下,可先看后听。

提示:“咚--------”敲一下时,伸出食指代表1;敲“咚”二下时伸出食指与中指代表2

效果:

A能准确分辨指令声,并能“起立,坐下”

B对声音有反应,但对“咚---------”或“咚”常常弄混

C只愿敲声音,不愿听指令

D理解指令意义很困难

8、指令声(2)跑与走

目的:通过听指令声“快”与“慢”提高听觉分辨能力。

方法:

(1)家长示范,妈妈用力敲击鼓面。

(2)快速敲击时,代表“跑”,爸爸听到后示范“跑”。

(3)慢慢敲击时,代表“走”,爸爸听到后,示范“走”。

(4)让孩子模仿爸爸来听快慢声。

(5)“咚--------”(长音)代表停下。

提示:

(1)理解并要求表达动词“走”与“跑”。

(2)跑与走应交替进行。

(3)听声音的角色可以办成小动物,增强游戏的情节性,提高孩子的兴趣。

效果:

A能准确做到“快时跑,慢时走”,“咚---------”停下。

B能做对其中某一部分。

C愿意做动作,不愿听指令

D理解指令意义很困难

9、快与慢

目的:通过速度的对比,提高听觉分辨与理解能力。

方法:

(1)孩子观察,爸爸快速地敲击物体发出声音,妈妈听到后做“快走”或“快拍手”动作。

(2)爸爸慢慢地敲击物体发出声音,妈妈听到后做“慢走”或“慢拍手”动作。

(3)孩子来当妈妈角色做游戏,同时要求表达词汇“快”与“慢”。

(4)反复进行此游戏。

提示:此游戏进行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出汗过多,引起感冒。

效果:

A能准确分辨快慢声,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B听到快慢声时,不能做相应的动作。

C看着家长敲声音时,能准确作动作,不看只听时不能做动作。

D只愿敲声音,不愿自己做动作。

10、辨别声音的方向(前,后)

目的:利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物理特性,让孩子学会判定声源的窨位置,以适应复杂的声音环境,理解和体会前、后的意义,听懂和练习“前、后“的声音 。

方法:

1教具

(1)各种打击乐器

(2)各种动物鸣叫的录音磁带。

(3)录音机

2、内容

(1)首先由父母示范,听到前面的乐器声向前跳,听到后面的乐器声缶后跳。

(2)让孩子模仿父母示范动作。

(3)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将眼睛遮住,利用听觉判断声音的方位,用口语或者手势动作表示。

(4)听懂和练习“前、后“的发音。

提示:

1、选择乐器应该根据孩子的喜好,声音不宜刺激,大小适当。

2、可以在游戏中加入角色,增强孩子的兴趣。

3、在练习发音时,不宜强迫孩子,或是要求发音准确。主要让孩子听。

效果:

A能准确的辨别声音的方向。

B对声音有反应,但常常弄混声音的方向。

C只愿敲声音,不愿听指令

D理解指令意义很困难

11、辨别声音的方向(左、右)

目的:帮助双耳配戴助听器的孩子辨认自己在声音环境 中的位置,以适应复杂的客观声音世界;听懂和练习“左、右”的发音。

方法:

1、教具举例

(1)各种常见乐器

(2)表示左、右的图片及文字卡片图

2、内容:

(1)妈妈和孩子面向同一方向站立,用手脚 做比喻,让孩子形成初步的左右概念。

(2)让孩子观察妈妈做示范动作,按左右不同方向传来的乐器声做出规定的动作,或者,出示左右的图片、卡片。

(3)让孩子模仿妈妈的示范动作。

(4)避开孩子视线,分别从左、右不同方向给 声,让孩子做出规 定的动作 ,或者出示表示左、右的卡片 。

(5)练习“左、右”的发音。

提示:

4、选择乐器应该根据孩子的喜好,声音不宜刺激,大小适当。

5、可以在游戏中加入角色,增强孩子的兴趣。

6、在练习发音时,不宜强迫孩子,或是要求发音准确。主要让孩子听。

效果:

A能准确的辨别声音的方向。

B对声音有反应,但常常弄混声音的方向。

C只愿敲声音,不愿听指令

D理解指令意义很困难

12、摸人:

目的:通过辨别声音的方向,提高听觉分辨能力。

方法:

(1)爸爸蒙上眼睛,站到没有危险物的房间中间。

(2)妈妈领着孩子在爸爸附近站好,妈妈拍一下爸爸的手示意游戏开始,拍完后,二人悄悄离开。

(3)爸爸伸出双手到处摸,这时妈妈和孩子应拍手或叫“爸爸”,让爸爸顺着声音找。

(4)谁被抓到,谁就蒙上眼睛去摸人。

提示:反复进行此游戏,锻炼孩子的胆量。

效果:

A能准确摸到被摸人。

B能找到声源,但抓不到人,因不敢放开跑。

C蒙上眼后,找不到东南西北,乱摸一通。

D不敢蒙上眼睛,只乐于被人抓。

13、谁在叫?

目的:帮助孩子认识和辨别各种动物的鸣叫声。

内容:

1、教具

(1)动物(山羊、老虎、公鸡)卡片

(2)表现上述动物活动场面的录像带

(3)记录动物鸣叫的录像带

(4)录音机、放像机

方法

(1)妈妈通过动物卡片向孩子讲解这三种动物的名称,让孩子了解这三种动物 的名称,让孩子模仿发音。

(2)妈妈同孩子一起观看录像,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部形象,区分动物 鸣叫声特点。

(3)用录音机播放其 中一种动物的叫声,然后向孩子提问“谁在叫”?用手势 语告诉儿童,令其从动物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动物,正确者给予鼓励。

提示:

1.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同反复练习。

2.如果,孩子的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孩子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效果:

A能准确的辨别声音。

B对声音有反应,但常常弄混声音。

C只愿敲声音,不愿听指令

D理解指令意义很困难

14、辨别交通工具声

目的:利用听觉、视 觉、角觉辨认交通 工具的声音,提高聋幼儿对各种交通工具的认识;听和学说各种交通工具的名称。

方法:

1、教具举例

(1)各种常见的交通工具的图片及模型

(2)录音机

(3)各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声的录音磁带

2、内容

(1)用图片和模型教孩子认识各种常见的交通工具。

(2)带孩子上街去认识各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乘坐这些常 见的交通工具,加深感受。

(3)让孩子听取各种常见的交通工具的声音,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或模型。

(4)让孩子听取各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声的录音,自己找出相应的图片或模型。

(5)妈妈说出各种常见的交通工具的名称,让孩子找出相应的图片或模型,并模仿该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

1.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同反复练习。

2.如果孩子的条件较好的话,可以教孩子说这些交通工具的名称。

3.家里有条件的,最好不要带孩子到街上去认识交通工具,而是,放有关录像。

效果:

A能准确的辨别声音。

B对声音有反应,但常常弄混声音。

C只愿敲声音,不愿听指令

D理解指令意义很困难

15、认识自然声

目的:利用听觉和视觉感知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伴随的声音,使聋幼儿了解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开阔思路,增加学习兴趣;听和学说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名 称。

方法:

1、教具举例

(1)表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图片、录像带

(2)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录像带

(3)录音机、放像机等

2、内容

(1)捕捉自然界各种声音出现的机会,让孩子实际感受。

(2)应用表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图片,教孩子认识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及名称。

(3)让孩子看表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录像,找出相应的图片。

(4)妈妈在示范某种自然声时,,应相应地做动作,如下雨时打伞的动作,如下雨时打伞的动作声等。

(5)让孩子听某种自然声,做出相应的动作。

(6)听和练习各种自然声的名称及发音。

提示: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同反复练习。

效果:

A能准确的辨别声音。

B对声音有反应,但常常弄混声音。

C只愿敲声音,不愿听指令

D理解指令意义很困难

16、认识人体声

目的:让聋幼儿了解人体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增加聋幼儿对人的整体概念的认;听懂和练习各种人体声的名称。

方法:

1、教具举例

(1)表现人体声的图片、录像带

(2)各种人体声的录音磁带

(3)录音机、放像机

2、内容

(1)妈妈示范各种人体声,如拍手、脚步声、咳嗽 声等 ,让孩子看和听。

(2)让孩子看图片、录像,同时播放相应人体声的录音,让聋幼儿加强记忆。

(3)播放各种人体声的录音,让孩子找出相应图片,并说出名称。

提示: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同反复练习。

效果:

A能准确的辨别声音。

B对声音有反应,但常常弄混声音。

C只愿敲声音,不愿听指令

D理解指令意义很困难

17、分辨不同词汇(1)

目的:分辨一级词汇“马”、“苹果”二个读音距离较远的词。

准备:图片“马”和“苹果”各一张,或事物苹果均可。

方法:

(1)先认识理解“马”与“苹果”。

(2)将“马”与“苹果”的图片分放在聋儿的前方。

(3)家长说出“马”,请聋儿拿起“马”的图片。

(4)家长说出“苹果”,请聋儿拿“苹果”的图片。

(5)家长说出“大飞机”三个音节词,请聋儿判断。

(6)回头再来分辨“马”与“苹果”,打乱顺序反复进行。

效果:

A能准确分辨“马”与“苹果”。

B基本能分辨。

C看口型能分辨。

D能模仿发音,不能分辨。

18、分辨不同词汇(2)

目的:分辨语言声音: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猫”和“老虎”。

准备:“猫”和“老虎”的图片及头饰各若干。

过程:

(1)认识和理解“猫”和“老虎”。

(2)将两张卡片分散放在聋儿前方。

(3)对聋儿进行听训:听“猫”“老虎”两词,让聋儿分辨,听对了指出相应的卡片。

(4)家长说出“大西瓜”三音节的词,让聋儿判断。

(5)反复进行练习。

效果:

A能准确分辨。

B基本能分辨。

C看口型能分辨。

D能模仿发音,不能分辨。

(作者:佚名 编辑:毛毛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