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聋人新闻 > 浏览文章

聋人犯罪

(作者:未知   日期:2011年01月14日   加入收藏 )

聋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近年来屡屡在媒体上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不解。聋人作为一个有听力障碍的特殊群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理应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爱,并能自立、自强、身残志坚、回报社会,何以走上社会又把自己送入苦难深渊之路呢?聋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必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把这种现象放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去分析、探讨、研究。再者我们要在了解聋人、理解聋人,并走进、融入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仅仅站在教育者或者常人的立场上去分析、研究,恐怕只能是一鳞半爪、一叶障目。

一. 聋人犯罪概况

1.犯罪的聋人群体

能够参与犯罪的聋人,一般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况且多机灵、身手敏捷。年龄从十三、四岁往上,直至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一般男性为主,近年来也有女性参与。一般年龄较长、混江湖时间长的聋人大多充当幕后主谋。他们操纵、指使、组织较年轻的聋人去作案,他们处于聋人犯罪团伙的金字塔尖,大部分的非法收入被他们控制。二十岁左右的聋人是犯罪的主力军。在聋人犯罪团伙中最年轻的大多是聋校的中高年级学生或者是刚毕业的学生。其中不少人甚至是被以介绍对象或介绍工作为由骗来的。这部分聋人大多是受害者,其中不少人发现真相后想离开时,往往被聋人犯罪团伙控制,没有自由了。

2.犯罪的地区

聋人犯罪一般选择经济发达地区,他们优先选择大城市,其次是一般城市。他们往往沿铁路线流窜。以山东枣庄市为例。最近几年先后抓获新疆、山西、辽宁等地流窜来的聋人。在广大农村聋人很少光顾。

3.犯罪的形式

聋人犯罪属侵财型,大多采用偷盗、抢劫等方式,应该说暴力倾向不明显,属于低级犯罪。他们采用的具体办法大多是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盗走钱物。如在车站拎包:先有数名聋人用手语夸张交谈,转移候车人的注意力,另一聋人趁机拎走旅客的包;也有专门窃取外地车的拍车聋人,当外地车进入城区等候红灯的时候,就有聋人上前拍车门,以手指车后胎,司机以为车胎有问题,忙下车查看,另一聋人立即打开车门取走车上的包或者贵重物品;有的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几个聋人缠住营业员,其余聋人趁机撬开钱柜盗窃。有的实施砸车。2006年我市就破获数起砸车案件。聋人一般选择停靠在路边、酒店、宾馆等处的豪华小汽车,击碎车玻璃,盗走钱物。还有的直接在汽车、地铁、商场、车站等处,直接偷窃,形式不一而足。

4.聋人犯罪特点

聋人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团伙作案。或三无成群,或两人配合,或组成十几人或者几十人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很少有聋人个别作案。2)流动性强。聋人团伙一般不在本地作案,大多选择外地,且转移速度极快。3)聋人犯罪,一般不伤害被偷人,得手最好,不能得手再想办法,即使被抓住也理直气壮。

二.聋人怎么看聋人犯罪

1. 2006年9月22日星期五上午,中州大学聋人艺术学院04级两个班的大学生在一起讨论。由孟繁玲老师主持,提问。问:近年来,聋人偷盗问题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大家知道吗?答:知道。 问:你们认为聋人偷盗是否很可恶? 答:没有。 问:为什么? 答:那是有原因的。(1)聋人没有工作,要吃饭(2)即使有个工作,也是给的钱很少(3)社会看不起聋人(4)聋人家庭困难(5)社会给聋人提供的工作机会太少(7)聋人不懂得法律(8)有一些聋人是被迫去偷的 问:你们大学毕业后,是否也会去做生意(这里指偷盗)?答:不一定。

2.聋人在线网站

一位叫蒙蒙的网友谈对聋人犯罪的认识:周围的同学、聋人,基本没有几位能找到正当工作!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对聋人就业根本不闻不问。聋人们从学校毕业后,何去何从?被抓是小事,饿死是大事!怪不得我过去的同班同学的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全部加入了黑社会团伙。坐牢的也不少。说糊涂点,现在我搞不清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聋人偷盗之风,我看也是归潮流的一种行为,现在贪官多,聋人偷盗之风也多,不足为奇!另一位叫CRYRAIN的网友:有机会,我也想干一次!

3.我了解到的聋人对偷盗的认识

在校生:是违法犯罪!是要被抓起来的!偷盗的聋人懒惰,思想不好,自甘堕落!离校的聋生:没工作!没饭吃!没对象!不去偷就饿死!社会太乱!不关心聋人!聋人生活艰难!综上所述,看看出,除在校生外聋人普遍认为聋人犯罪是无奈之举,是被“逼上梁山”,社会对他们缺乏关爱,也不公正!他们也没有从自身上寻找原因。

三.聋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1.聋人的反社会心理

聋人对社会充满憎恶,怨恨。他们普遍认为社会,政府对他们缺少关爱,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挤压。

(1)聋教育的飞速发展,使聋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接受的信息更快更多。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疑在聋人面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有机会了解西方国家聋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状况。他们不可避免的要拿西方聋人的状况来比较。比较的结果那就是对目前所处环境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2)聋人的过高期望也易使他们对社会不满。在目前的就业背景下,北大的毕业生走上街头,已开始操刀卖肉,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生罗南风当起了“洗脚妹”!可一些聋人大学生还为自己毕业后开出3000——5000元的月薪!以这样的心态去找自己如意的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了。即使是聋校毕业生(初中程度),他们也希望找到一份工作环境舒适,薪水丰厚,相对较清闲的工作!我也曾经在聋校毕业班做过一次小型关于就业的调查,结果是没有一个人选择搬运,环卫,修鞋等工作。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心理!但是,当这种要求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就要对社会不满!

(3)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影视媒体文化的冲击。生活在社会上的聋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阴暗面和不良影视媒体文化的影响。这种可怕的反社会心理通过聋人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暗示而在聋人群体中广为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又不断播下新的种子,在聋人群体中生根发芽成长,意志他们把自己和整个社会对立起来。

2.强烈的归属感极易使聋人加入犯罪团伙。

聋人不易融入主流社会,和听人沟通的困难,聋人的自卑,敏感心理,使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倍感孤独寂寞。聋人群体的特殊性,使聋人觉得天下聋人是朋友!聋人觉得只有自己进入聋人社会群体,才能真正体会到被理解和接纳的快乐!聋人也格外珍惜他们之间的友谊!所以聋人总想找到自己的群体!而聋人群体的存在前提是犯罪,必须有收入,来维持这个集体的一切开支!否则,这个群体的生命力就极脆弱,且很快就会夭折。到目前为止,聋人犯罪团伙是社会聋人唯一能感受到这种温暖的集体。渴望温暖、理解和友谊的聋人一旦加入团伙,经过同伴的“洗脑”,很快就会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3.藐视法律的侥幸心理

曾看到有关文章,谈到聋人犯罪的时候说是因为聋人不知法、不懂法。理由是“聋人认为偷盗也是工作”,有的聋人甚至在审问过程中要求公安人员放他们回家。我曾就“拿”和“偷”两个词语的区别调查过聋四、五年级的学生,并要求他们演示。结果他们都能正确理解两个词的区别,也表演的很到位。就“拿”和“偷”的手势来看,“拿”是光明正大的取,而“偷”是暗中去取。如果聋人认为偷盗也是工作,那他们如何躲避公安人员?又如何避开当事人?很显然,聋人很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将产生的后果。至于在审问的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是聋人在表演给公安人员和翻译老师看。聋人对手语翻译老师很警觉,怀有深深的戒心和敌意。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了解到聋人的真实情况。聋人不是不懂法,而是心存侥幸心理。一是自认为手段高超,不会被抓住,二是即使抓住也要试图蒙混过关。实在过不去,就大耍无赖,横竖不开口。而公安人员对聋人也有同情心,况且交流也不方便,索性能不处理就不处理了,或者从轻从快处罚就完事大吉。而正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助长了他们的侥幸心理。

4.聋人的求偶心理

聋人找工作难,找对象更难!而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是聋人和其家长的共同愿望。加入团伙的聋人由于活动的区域大,接触面广,相对来说,较易找到意中人。所以没有对象的聋人极喜欢加入犯罪团伙。而已经建立家庭的聋人相对稳定许多。

5.聋人由于听力障碍带来的不良心理

如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脆弱,行为更多受自我心理倾向和喜好所左右,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应对挫折能力差等。

四.是谁把聋人推下犯罪的深渊

1.是社会把部分聋人推下了犯罪的深渊。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正面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型,于是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随之发生结构性的变迁,而且打破了原来相对静止,相对封闭。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走向了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这样无疑会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矛盾。聋人群体,作为应当被社会关爱和照顾的弱势群体,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国家对他们的倾斜政策得不到落实,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虽然有的地市要求企事业单位按照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可事实上没有几家单位落实。况且有的单位宁愿向残疾人联合会交一笔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接收残疾职工。聋生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特别是农村聋生,回家后“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即使是聋大学生,往往也是就业无门!聋人的听力障碍客观存在,他们再“无所不能”,也不可能比听人有优势!让聋人和听人一起到就业市场上竞争,是不公平的!在目前的就业背景下,让聋人自主择业,难度可想而知!而最为关键的是目前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低保的覆盖面不广。不少聋人仍然靠父母生活。生存的本能不得不让他们选择新的生存之路。在生存和道德之间选择,道德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一位聋人朋友说:谁也不会为了“道德”两个字而饿死街头或永远受穷受社会的白眼!毕竟,偷盗事小,饿死事大!应该说,这是聋人对社会的不公正的抗争!正如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聋人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显示自己的存在!

2.是学校把部分聋人推下了犯罪的深渊

1)聋校教育模式不适合聋生的终身发展。目前聋校的教育模式仍是借鉴普教选拔精英的应试教育模式。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聋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让聋人就业!聋校应该成为培养蓝领的基地。我们应该为培养越来越多的蓝领而自豪!在聋校上了九年或者更多的学,毕业了仍不能自己谋生,聋校应负一部分责任!我也支持有天分、有条件的聋生继续深造,直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我们要重点关注可能成为蓝领的大多数聋生!比利时可谓教育先进、发达,其初中学生有一半多选择学习职业技术。聋校职业教育的成功之日,就是聋教育的辉煌之日!

2)聋校教育的盲区。在聋校,我们对聋生大多进行正面教育。在聋生的心目中,生活如此美好,社会充满爱心,人间处处有温暖!这是我们为聋生编织的教育童话!结果就是聋生不了解真实的社会!他们对社会没有免疫力!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在校生违法犯罪者几乎没有!而这些学生一旦毕业走上社会,面对更多的无奈和冷漠,他们就将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完全抛弃,用社会的新规则来引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不少优秀学生走上社会后参与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

3)聋校办学效益低下。具体原因:A:聋校教师的手语不能胜任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B:职业教育发展薄弱,聋生没掌握一技之长。C:上级重视程度好不够,资金匮乏!

3.是家长把部分聋人推下了深渊

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孩子缺乏锻炼,养成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自私自利、随心所欲的坏习惯。而当聋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又管不了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从不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聋人的听力障碍注定他们喜欢群体生活,然后,孩子就顺理成章的加入犯罪团伙去寻找温暖了。 4.是聋人的自身缺陷把自己推下了犯罪的深渊聋人的听力障碍直接造成他们分辨是非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聋生在聋校学习生活长达九年乃至更长。由于大多数聋校都建立在现成或市级城市,聋生从七、八岁就开始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一直到毕业。他们已经熟悉并且适应了这种生活和环境。一旦他们毕业回到农村,对见惯了城市的繁华和文明的他们来说,他们不适应农村的落后闭塞生活。他们更不满意这种生活。他们向往所熟悉的城市生活。而城市几乎是以拒绝的姿态面对他们,城市不接纳他们!巨大的落差,他们不能接受。于是他们就不顾一切为享受城市生活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聋人犯罪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注此问题,需要从关注社会大环境开始。中共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已在全国各地得到落实,关注弱势群体,让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工作已经展开,相信不久的将来,聋人犯罪问题会越来越少!
 

回到首页
上一篇:四川省召开省聋协委员会议和市州聋协主席会议
下一篇:智能手机开启手语视频翻译服务